
本报记者 董贺尧 通讯员 魏丽妍
一节节满载木材的货车犹如长龙蜿蜒不见头尾;一家家货站、信息部、汽配中心、饭店、洗衣店生意红火;一条条车源信息、货源信息接连不断地在屏幕上闪过。满洲里国际公路物流中心一期自投入运营以来,业务量超过预期,促使二期迅速跟进弥补缺口,运用大数据让满洲里市物流业上了“高速”。
为富民 栽下梧桐引项目
“今年进入冬季以来,我明显地感觉到生意就好像这温暖的气候一样,并没有遭遇‘冷空气’,一直都是红红火火。”利达货站的老板肖红喜气洋洋地说。
满洲里国际公路物流中心项目的实施为提升我市公路物流发展水平、开发开放试验区公路物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满洲里国际公路物流中心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市交通运输局邀请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物流专家对项目实施进行评估和论证,开展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10月中旬项目完成了选址和招商,进入了报批立项阶段。此时,距离交通运输部对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仅剩一个半月时间,面对“急难险重”任务,项目专项推进组人员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先后六次赴呼和浩特、三次赴北京。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项目最终获得了国家交通运输部专项补贴资金4000万元。自2013年4月21日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一期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的主功能区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至2014年底预计完成投资3亿元。
促增长 竭力创新谋发展
截至目前,物流信息平台已实现了涵盖呼伦贝尔市所有旗县市区车源、货源信息,并时时更新、滚动播发。该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微信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公路物流信息化和组织化水平。
在国家大的云计划背景下,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打造自己的数据库和终端,切实完成了自主创新,继而进行项目开发、信息收集、资讯发布,最终达到与全国联网、信息联动与共享。车在外即可订货,用一部手机进行操作便可装运全国,突破“车找货、货找车”的物流供应链难题,助推物流业抱团发展,打造了向北开放桥头堡上最重要的“中转站”。
满洲里交通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政说:“受满洲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进出口货物均需落地换装。现有物流中心61家、8家商业和餐饮业店铺、8000平方米的暖库停车场、4000平方米零担专线作业区、2500平方米的检修区,国内一二线城市干线货运分拨业务均全线运转。日均接待货运车辆150台次、人员1000人次,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在增加地方税收、搞活市场的同时使公路物流更加规范快捷,与我市未来发展前景更加匹配。”
据悉,中心与多家进出口公司达成意向,如同恒升粮油签订了租用1万平方米库房储藏油菜籽的基础合同,一家经营纯正俄罗斯食品批发企业选择中心的零担仓储区。
占先机 攥成拳头出合力
物流中心是呼伦贝尔市首个获得交通运输部立项的公路货运枢纽项目,集运输组织、现代仓储、分拨配送、交易服务、物流增值、口岸服务以及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中心有效整合了我市现有资源,位于二道街偏远地段的货运总站整体搬迁至此,木材检验检疫进场办公,将分散于全市各个角落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实现了统一,未来海关监管入驻,将改变我市多年来物流业的外象,实现提档升级。
即使在公路货运市场的淡季期冬季,中心每天也可达到完成配货5000—6000吨。结合目前的运营情况,中心的二期紧随其后,全面跟进,已完成的12000平方米冷链仓储区将于近期投入使用,正在进行油气站的前期立项,2015年将加盖一栋司乘公寓用以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电子商务展示区、海关国检监管仓储区及信息平台二期建设陆续推进,完成投资2.16亿元。
满洲里国际公路物流中心项目已满帆前行,为满洲里的经济增长、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积蓄着蓬勃力量。
|